网站首页 > 工作方案> 文章内容

202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思

※发布时间:2023-10-15 17:58:55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今年以来,市经信局按照市委、市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发展,扛起稳定经济增长的责任,全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稳进提质,为实现“五个率先”战略目标,开好局、起好步,成功入选国务院督查激励“

  1.聚焦指标稳住运行。聚焦“经济大区”、“工业强镇”、“支柱行业”、“龙头企业”,紧盯营收排名前100位企业、增加值率贡献大的前500位企业、数字经济核心指标靠前企业、先锋企业、“失速”企业等“五张名单”,定期调研座谈,落实专人挂联,掌握企业动态,强化要素保障,加强解困纾难。制定出台《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制度(试行)》,不断完善以“五色预警图+运行实时图+运行监测指数”为核心的运行智控体系和全市规上企业“六本账”管理机制,不断提高运行监测的科学性和精准性。1-5月,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888.0亿元,增长9.2%,高于全省平均3.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5月当月同比增长6.4%,高于全省平均4.9个百分点。

  2.聚焦堵点畅链保供。加快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全面提升物流畅通水平、强化稳链固链畅链强链,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供应链断供问题,全力做好我市链主型企业和关键核心企业生产急需物资的运输保障工作。一是突出重点,确保链条不断。聚焦全市重点工业企业开展供应链断链断供情况摸排,积极引导企业通过“产业链一键通”平台解决保供稳链相关,解决一批因疫情引发的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据统计,专班协助29家企业解决67条供应链保障,涉及供应链关联企业152家、物资7万余件。二是建好“白名单”,确保运输不堵。第一时间落实全议,建立绍兴市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并对“白名单”企业做到“一企一策一一协调”,点对点保障运输通畅,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目前,我市企业白名单库共纳入企业108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16家。用好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制度,实行低风险地区货运车辆通行无,落实中高风险地区货运车辆“即采即走即追”制度。截至目前,全市经信系统共审批全国通行证3112张。三是强化监测,确保产能不减。第一时间贯彻省“三区”内重点工业企业闭环生产操作,探索开展企业闭环生产机制落地,指导企业制定闭环生产预案,落实专人开展生产情况,对产能利用率低的企业制定问题解决预案,帮助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提升产能利用水平,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企业生产,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影响,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如苏泊尔公司在柯桥疫情发生后,60条生产线亿元,经专班协调,在三天内帮助企业恢复正常生产。

  3.聚焦提速升级。按照省数字经济系统架构4.0版要求,已完成对5条新跑道定义内涵和系统边界的明确和细化,将73个已上线应用与跑道进行一一对应。一是深化建设产业大脑。电机、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上线运行,轴承产业大脑上线试运行,三者共计接入应用42个;袜业、珍珠、香榧大脑已完成招标立项。加快非工产业大脑延伸拓展,新昌县被省农业农村厅列入“农业产业大脑”第一批建设先行单位,茶叶产业大脑注册用户量达5000个以上,创建场景数量23个。二是加快培育“未来”方阵。2022年新增长电集成电(绍兴)、振德医疗、迎丰科技、皇马尚宜新材料等4家省级未来工厂试点企业(全省新增35家),累计省级试点7家;截至目前,已有市级以上智能工厂20个、数字化车间102个、智能化示范生产线条,完成智能化1567家,基本形成以省级“未来工厂”为引领的智能制造“雁行方阵”。三是着力突破重大应用。2月以来,市经信局依托“企业码”上线“码上防疫”应用,构建健康打卡、“绍物链”、物防检查、防疫服务等子场景,新增疫情防控“应消未消”“应检未检”等核心指标下探功能,实现扁平化实时“一指到底”,典型经验做法登上省数字化专报(抗疫篇),在全省范围内示范推广。截至6月15日,我市共554家工业企业录入进口物品3338批次、重点员工4836名、重点场所19.9万平方米,处置5起物品初筛阳性事件。“浙里工程师”等15个省级试点项目提质扩面;“多杆合一”“长高长壮”“绍兴市科技金融平台”“一码找订单”等5个应用进一步优化场景开发。4.

  聚焦传统重抓整合。印染化工跨域整合工作获省委袁家军高度肯定,王浩省长、卢山副省长批示推广。通过“跨域整合”,印染化工新增产值近1000亿元,腾退用地1万余亩,新增技改投资530亿元,实现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城市提升多赢共赢。印染方面,组团建设顺利推进。七色彩虹组团、国周组团、龙翔组团、飞越组团已实现试生产,产能率平均在50%以上,鸿大组团已完成厂房主体建设,正在抓紧设备进场,计划在7月底前投产;原厂区退出工作有序推进,47家印染企业中已有33家企业关停退出(除了鸿大组团14家印染企业,其余均关停退出),7月31日前,余下鸿大组团14家印染企业将全部关停退出。化工方面,拟搬迁集聚的21家化工企业整合成18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其中10个项目已列入省重点或省重大产业项目,12个项目用地已摘牌,9个项目已实质性开工建设,东湖高科完成一期厂房建设,二期厂房正在建设,实施进度80%,预计8月底前结顶;海联新材料完成打桩,正在厂房建设,实施进度30%。其余项目均在打桩中。5.

  聚焦新兴提质扩量。突出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医药四大领域,聚焦集成电、生物医药、高新材料,不断提升我市新兴产业集群竞争力。一是规模体量稳步提升。1-4月,全市集成电产业链企业实现销售164.8亿元,增速超60%。全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58.8亿元、52.0亿元、99.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4%、15.1%和1.2%。二是培育壮大集成电产业。围绕打造国家集成电产业创新中心,目前全市已集聚相关企业123家,储备项目60余个,中芯绍兴订单排至2023年,晶盛机电在手订单200亿元,长电科技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基本形成涵盖设计、制造、封测、设备等领域全产业链。加快构建以越城发展晶圆制造封测、上虞发展装备与电子材料、柯桥发展泛半导体与设计、诸暨发展泛半导体与电子信息、嵊州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市域集成电产业网络。印发《绍兴市集成电产业人才发展规划(2022-2025)》,会同市委人才办制定《绍兴市集成电产业人才服务专项计划重点工作清单(第三轮)》,共制定57项重点任务,分解落实职能部门,补足人才短板。三是加快其他新兴产业发展。起草拟订《绍兴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印发《绍兴市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发展规划(2022-2025)》,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开展生物医药产业链供应链断链断供风险排摸和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园区摸排工作,梳理28项产业链风险清单和2个重点园区发展情况。组织全市企业申报国家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开展现场核查,纳诺科技的气凝胶产品申报成功。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链发展,推荐德广信电子申报超高清视频典型应用案例。6.

  聚焦项目积蓄潜能。狠抓项目建设,以投资增量对冲下行压力。工业投资增长24%,比全省高8.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技改投资33.3%,比全省高13.4个百分点,全省第一;制造业投资增长22.3%,比全省高5.8个百分点。一是“一盘棋”强项目引育。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选派100名干部赴上海、、成都、深圳四地开展驻点招商,创新“隔离招商”“招商”“云招商”等方式,成功招引一批重大产业项目。1-4月,全市新引进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0个,计划总投资607.17亿元,绍兴数字经济产业合作园、万向钱潮汽车零部件、比亚迪功率半导体和刀片电池、宝武碳业碳纤维、天圣绿能现代纺织等一批百亿级项目相继签约落户。二是“一张图”抓建设进度。健全重点项目挂图作战、“五色”预警、赛马评比机制,掀起新一轮产业项目建设热潮。全市401个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9.64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34%;61个省级“十百千”重大项目完成投资69.0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38.8%。三是“一条龙”促投产达效。强化项目闭环管理服务,增量效益接续。1-4月,新投产项目42个,其中12个项目已实现“月度升规”、新增产值9.87亿元。嵊州长鸿新材料“上规”首月新增产值4.3亿元;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一期项目将于6月底投产,预计全年新增产值30亿元。四是“一杆子”优要素保障。以工业全域治理为抓手开展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1-4月共出让工业用地4103亩,出让面积居全省第3位。7.

  聚焦创新激发动能。国家工信海外引才数量再创新高,我市向工信部推荐申725人,省推荐数量居全省第一,其中,创新人才385人、青人才253人、创业人才87人。建立“人才申报库”“企业需求库”数据底座,以产业发展集聚人才资源,确定全球人才申报库1359人(等同正教授及以上职务的410人,占比30.2%),确定企业需求库664家,涉及行业13个行业198个细分领域。研究制定《内容填报要点》《引才工作方案》等,列出内容要点6大板块30条,构建“企业-人才-”闭环申报体系。梳理出国家、省级重点企业名单786家,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49只,实行重向招引。依托省专精特新等重点企业申报人才77人,涉及企业54家。创新项目申报有突破。喜临门等4家企业入选省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和优秀解决方案(产品)名单;捷众科技等5家企业入选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入选数较去年增加3家,累计创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21家(企业14家、平台6家);五洲新春等6家企业获省推荐申报国家单项冠军企业资格,较去年增加2家,累计入选13家,总量居全省第三,仅次于宁波、杭州;杭电集成电现代产业学院获省推荐申报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构筑高能级产业发展平台。。8.

  聚焦园区全域治理。贯彻落实全省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部署,在总结去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今年面向“2+7”平台推广实施,进一步完善“市、县、平台、镇”联动推进机制,明确“2+7”平台及涉及48个镇街责任人。制定“2+7”平台工业全域治理行动方案和重点工作清单,完成新一轮“2+7”平台全域工业底数摸排,累计摸排工业用地11937(19.8万亩)、工业企业19510家,确定治理地块3361块(5.9万亩)、工业企业6893家。加快“一码管地”开发上线,在上虞区试点基础上,全力推进市级“一码管地”工业全域智治平台建设,系统PC端、移动端都已于4月底上线万亩工业用地和1.6万家企业数据,地企对应率达50%以上,为探索以数字化为引领的工业全域智治新模式打下基础。制定年度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方案,分解下达年度目标任务,深入推进园区治理、淘汰落后、创新强工、招大引强、质量提升等五大攻坚行动。摸排整治高耗低效企业462家,预计腾出用地5423.64亩、腾出用能75.8万吨标煤。截至目前,已有18家企业完成销号,腾出用地175.82亩,腾空用能4943吨标煤。9.聚焦防疫强化管控。

  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要求,从严从紧执行国家、省、市防疫工作部署要求,守住疫情防控底线。一是打造“大物防”联控体系。第一时间成立全市“大物防”工作专班,明确各组及职责分工,重点突出三个落实五个环节六大管控,强化指导,加强交流,通过做深运行机制、摸清企业底数、更新工作清单、落实闭环管控、抓早特情处置、开展防控督查,全力筑牢疫情防控“”。二是全力做好物资保障。制定出台《绍兴市市级医疗物资储备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相对完备的计划、储备、调用和资金管理等机制,推动医疗物资储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今年以来,已累计调配各类防疫医疗物资448.5万件。其中医用防护服14.1万套、医用防护口罩14.8万只、医用及外科口罩212.3万只、采样管28.7万支等。目前,市级储备库有应急医疗物资35类共计636.6万件,物资储备充沛,调配保障有序。10.聚焦需求减负纾困。

  突出稳企业预期、增企业信心,加快政策“惠”企、要素“助”企、服务“暖”企。一是全速推进政策兑现。制定出台2022年工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研究制定工业政策预兑实施细则,优化、简化政策兑现流程,工业政策办理时间平均减少7天左右,申报材料平均减少57%,办理环节平均减少36%,最大限度地“减时间、减材料、减环节”,推进快享直达。截至目前,工业领域惠企政策资金兑现13.78亿,惠及企业2605家。在工业领域率先开展政策预兑试点,制定出台工业政策预兑实施细则,经初步摸排,6月底前可预兑快兑工业政策资金2.19亿元,惠及企业396家。二是全面落实减负降本。充分发挥绍兴市减负强企工作专班以及防范和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专班的统筹协调作用,会同相关部门不折不扣执行国家、省出台的各项减负降本政策。今年以来,已为企业减负降本52.1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22.7%,惠及企业149万家次,其中:减免税收28.58亿,降低融资成本10.8亿,减免性基金5.83亿,降低用工成本3.44亿,降低用能成本3.44亿。三是全心投入优化服务。主动“应变局强信心、解难题促发展”,实施驻企服务暖心行动。开展全市36位市领导“助企纾困”走访活动,发动市、县、镇驻企服务员地毯式开展企业走访服务,分类解决难题。截至目前,全市各级驻企服务员通过市“三驻三服务”小管家系统和企业码“驻企服务”应用共各类涉企问题3814个,其中已办结涉企问题3378个,待办结或处理中的涉企问题436个,回应率100%,办结率88.6%。二、下半年工作计划下半年,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促进,扛起智造强市新担当、续写工业经济新辉煌,为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注入强劲动力。1.紧盯重点强化统筹。

  牵头成立“畅循环稳工业”和“稳企业强主体”两大工作专班,充分发挥专班攻坚作用,建立周监测、旬调度、月晾晒、季提示制度,以量化目标牵引问题攻坚,加快构建“及时发现问题—面上深入分析—及时出台政策—快速解决问题”的工作闭环。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强化“运行智控”,加快推进低压侧电力采集系统建设,上下联动,条抓块保,实现“半年红”“全年红”。2.

  守牢底线稳链补链。疫情防控不放松,重点做好工业企业进口物品疫情防控,创造安全外部。力保稳链稳供不松懈,推进产业链“强基础”“锻长板”“补短板”,用好产业链“一键通”系统,建立健全断链断供扁平化快速协调机制,加快打通断点堵点。制定实施“三区”内重点工业企业闭环生产操作,最大程度减少企业停工停产影响。确保企业生产有序稳定。动态完善防疫物资储备体系,及时调整实物储备清单,优化物资储备结构。拓展医疗物资储备方式,在现有实物储备基础上,建立生产能力储备和流通储备,不断提高应急状态下物资保供能力。3.

  纵深推进“双十双百”。重点要做强做优现代纺织、绿色化工、汽车三大传统优势集群,深化纺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试点示范建设,加快数码印花、气流染色等绿色低碳新业态发展,争创国家印染制造业创新中心;进一步放大化工产业上下游联动、左右端协同优势,争创绿色化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试点示范。突出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医药四大领域,聚焦集成电、生物医药、高新材料,布局第三代半导体、5G+8K、氢能及燃料电池等前沿产业,推进滨海新区生物医药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争取我市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列入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4.

  系统重塑产业布局。做好搬迁集聚后半篇文章,坚定不移推动印染化工企业搬迁集聚,7月底前五大印染组团项目全面投产,原厂区全部关停退出;年底前,18个化工集聚提升项目实质性启动建设,35家化工企业全部签订退出协议;推动企业搬迁后的袍江区块11平方公里有机更新,建设以“泛半导体+”产业为主体的“绍芯谷”,争创省级工业园区示范。深化“2+7+N”平台体系,扩面实施工业全域治理,迭代升级“一码管地”数字化平台,全面理清用地清单、企业清单、治理清单,构建全域数字工业地图,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5.

  持续深化项目攻坚。牢牢抓住项目“牛鼻子”,全面加强项目谋划、生成、招引、建设、投产等各环节工作,以大好高项目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确保全年引进10亿元以上重大制造业项目50个,其中50亿元以上10个。深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重点项目服务清单,特别是盯紧两岸数字经济产业合作园、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万向钱潮汽车零部件数智产业、宝武碳纤维等新招引的100亿级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实行赛马机制,推动早开工、早投产、早达产,确保全年工业投资增长20%。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痛点难点问题,确保重大项目招得进、落得下、建得快。6.

  不断推进数字变革。迭代升级数字经济系统,在省定框架内,聚焦“浙里”“浙企”两个系列“9+N”跑道,结合我市自身需要,加大探索力度,积极打造“最佳应用”,加快取得更多标志性。“传统产业+数字变革就是新兴产业”的,以市场化、社会化,分行业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全行业推进企业数字化,打造织造印染、轴承、黄酒、袜业、珍珠等一批优势领域的产业大脑,重塑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高标准打造国家集成电创新中心和绍芯集成电、鉴湖现代纺织、曹娥江新材料等高能级实验室。7.

  全力做优企业梯队。大力实施优势企业“长高长壮”培育行动,一体推进“雄鹰”“凤凰”“雏鹰”“放水养鱼”和单项冠军培育行动,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聚焦优势领域,制定“一企一策”培育方案,培育一批具有行业话语权和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统筹推进“专精聚焦战略”和“特新差异战略”,引导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健全完善“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上规升级,建立健全规上企业培育库,加大潜在上规企业挖掘力度。8.积极推动绿色转型。

  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机遇,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深化“亩均论英雄”,强化标准管控,分类整治高耗低效企业,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健全绿色制造体系,开展新一轮企业数字化低碳化技术、园区智能节能减碳等项目,提升绿色化生产水平,打造更多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企业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减碳零碳负碳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低碳排放、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9.加强服务造优。

  全面承接“5+4”政策,按照“能兑则兑、能快则快、能多则多”原则,加大政策直兑、快兑、预兑。落实减负纾困“政策包”,抓好政策落地直达和动态晾晒,确保全年完成减负降本230亿元以上。深入开展“助企纾困”暖心服务,持续深化“三驻三服务”,迭代升级“企业码-驻企服务”应用,为企业“快响、高效、绿色”办结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开展“惠企政策宣传月”活动,通过“企业码”等各种渠道,及时宣传、解读已经出台的政策,扩大政策的知晓面全力营造最优发展。信息来源:市经信局(市中小企业局)